脊髓损伤引起的肌张力高称痉挛,是脊髓损伤后治疗延误迟发缺血性脊髓坏死过程中的临床症状。通常发生在伤后2个月,不论肌肉的随意运动是否恢复,损伤水平以下均能逐渐恢复其独自的反射。
其临床表现为肌张力增高、深反射亢进、阵发性痉挛及肌强直等。虽然适度的痉挛可以减缓肌萎缩的发生,并有利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但重度的痉挛会严重限制关节的活动范围,引起肢体疼痛及关节的挛缩畸形,进而影响日常生活和康复功能锻炼。因此对于严重的肌痉挛应予以治疗。
而在治疗上,先应发现并去除促使痉挛恶化的因素(如寒冷、疼痛、泌尿系统感染、便秘、关节挛缩、被动活动时用力过度等)。采用适当的体位,避免肌紧张发生。如:仰卧位时,尽量使髋、膝关节保持接近伸展的状态,膝关节下方置一枕头以避免过伸位。早期采取床上或轮椅上适当体位,是控制痉挛的重要措施。
此外,关节活动范围训练是处理痉挛较基本的方法。每日较少应进行2次,每次20分左右。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关节活动范围训练,都可防止发生关节挛缩及活动受限。活动过程应轻柔、缓慢、稳定,并达关节全范围。
同时可进行站立训练。站立可对髋关节屈肌、膝关节屈肌及踝关节跖屈肌产生良好的静态牵张,可使早期的挛缩逆转并降低牵张反射的兴奋性,从而缓解肌痉挛。
温馨提示:您看了我们的文章后,如果想要深入了解疾病相关情况,可点击在线咨询或拨打24小时免费热线:028-68760707,成都西南脑科医院全体医务人员随时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