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孩子在牙牙学步时,会踮着脚尖走路。通常,这都不是个事儿。TA们只是还不习惯全脚着地。走得多了,小脚会自然而然地放下。到3岁左右,踮着脚尖走路会变成“偶发”情况。可能是TA和你逗趣时的小情调——“妈妈看看我,我在轻手轻脚走路哦!”
但成都西南脑科医院提醒家长们注意:如果孩子到了3岁,仍不能掌握全脚走路的技能,就需要给TA进行多方面的健康检查。
“踮脚走路”可能是病
3岁后仍踮着脚尖走路,主要有4方面原因。
第一,一些神经问题,如脑性瘫痪、肌肉萎缩症,会引起小腿肌肉收紧,或引起行走方式的改变。这种情况下,孩子很难、甚至不能脚跟着地,更遑论全脚走路。
第二,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畸形足)或跟骨骨突炎等骨科问题,也会引起踮脚。足部或腿部的解剖结构变化,会导致足跟无法触地,或触地时疼痛。跟骨骨突炎又称Sever病,是一种儿童疼痛性足跟疾病,男童常见,主要表现为足跟部疼痛,偶尔在活动后出现跛行。
第三,自闭症谱系,有些孩子脚跟能着地,但就是坚持踮脚走路。同时,TA们还会有下列行为特征:一再错过“发育里程碑”,到了岁数,别的孩子都掌握的技能,独独TA还不会。此时,踮脚走路可能预示自闭症谱系或行为发育迟缓。
第四,有5%—12%的健康孩子从头到脚都查不出问题,偏偏爱踮脚。这可能是特发性踮足,它源于学步时养成的坏习惯,是孩子一种习惯性步态。它也被称为“家族性踮足”。因为有研究显示,特发性踮足具有“遗传性”,往往是家庭多名亲密成员共有的特征。
特发性踮足还会伴有一些特定的行为发育特征。有些小型观察研究就指出,语言发育迟缓,平衡、寻找动作等控制和感知发展受限,在特发性踮足儿的身上很多见。
踮脚走要不要治?
关于踮脚走的“治疗”,方法越多,选择越难。成都西南脑科医院提示您,踮脚行走的孩子大多数成长发育正常,不过长期踮脚行走的孩子会有小腿肌肉紧张和跟腱损伤的情况。有些家长会选择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会给孩子身心造成很大的伤害。后天发育也会造成影响。
脑立体定向仪
技术优势
1、定位准、不开刀、创伤小
用影像学定位和立体定向仪引导来构建三维立体的脑部结构图,应用先进耶鲁大学的机器人动力机械臂,通过靶点定位后,动力机械臂能以0.1mm的重复精度保持稳定的轨迹,误差低于0.1毫米,确保手术准确无误。
2、术后治疗立竿见影
临床治疗案例15000余例,并发症发生率< 0.5%。手术时间平均半个小时,只需局部麻醉,在患者清醒下进行,大多数患者于手术即可见效,即可进流食,病情较轻者第二天即可下床活动。
3、解决了以为细胞刀毁损术等神经外科手术创伤大,靶点定位不准确,术后并发症多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