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共济失调是嵴髓小脑变性疾病中的病变之一,主要以小脑萎缩和其神经传导通路受累为特点,同时伴有不同程度其它感觉和运动系统的障碍。
患者通常在40-50岁之间发病,表现为缓慢进行性从下肢开始的共济运动障碍,如行走不稳、步态似“醉汉”一样。走路时为获得平衡而双腿分开,并且摇摇晃晃,随后出现言语含煳不清,说话时间节断续、或顿挫呈爆发性,医学上常称为“小脑性语言”。
后期上肢活动也受影响,主要是手的精细活动,导致写字、绘画、穿针、系扣等活动障碍。此外患者可伴有头、肢体、躯干的静止性震颤,眼震较少出现。肌张力正常或轻度减低,一般不伴有锥体系、锥体外系及感觉系统的症状,也没有智能的异常改变。
小脑性共济失调可以有很多原因导致,包括脑炎,小脑梗死,小脑出血,遗传性小脑变性,多系统萎缩等。
小脑共济失调的治疗,先必须明确病因。明确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小脑共济失调。通常依据其有无家族史、以共济失调为主的临床表现及结合磁共振检查的小脑、脑干萎缩,排除其他累及小脑和脑干的变性,即可确诊。
小脑共济失调的治疗方法:
1、西医治疗:西药在缓解期治疗阶段,多考虑的是用药剂量的变化,即病情重时用药量大,病情轻时用量小的差别而已。其治疗也仅限于控制症状,毒副作用大,治疗不佳。
2、可以采用手术治疗,可行视丘毁损术。
3、可以通过理疗、康复及功能锻炼。
在康复临床工作中由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导致小脑共济失调的病 历较为多见,严重影响患者步态、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导致运动的随意性、姿势的稳定性、平衡性、准确性等方面的障碍。较好是越早治疗越好。
成都西南脑科医院脑立体定向仪技术值得信赖
采用现代化影像学定位(CT、MRI或DSA)和立体定向仪引导,通过对患者颅脑进行细致的扫描,配合彩色多普勒影像仪来构建四维立体脑部结构图,通过生物探测系统、微电极超显微系统、神经电生理信号系统,定位脑位异常,来确定需要进行手术的部位。该技术拓宽了应用范围、提高了手术安性、减轻了病人痛苦,受到了广大患者的好评与赞誉。
温馨提醒:文章内容展现局限,如您有疑问或有更多想要了解的信息,可进行在线咨询或直接拨打24小时免费热线:028-68760707咨询,更清晰地了解病情,尽早解决疾病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