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血液流动到身体各处,都是靠血管输送,特别是动脉。动脉的内壁柔软,富有弹性,使血液流动顺畅。一旦血管堵了,较常见的就是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血管硬化、狭窄后血流变慢,心脏、大脑、肾以及四肢必然会受影响。
疏通血管、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方法:
第一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
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饮食无节制、运动少本身就是危险因素,或者与高血压、肥胖、血脂紊乱、糖代谢失调有关。也就是说,生活方式导致疾病的发生、发展,影响疾病的康复与预后。健康的生活方式应该包括一下几点:
适当的运动:如果定期进行像步行和游泳这样不会给身体带来负担的轻运动的话,会使全身血液畅通,这样就能改善血液粘稠的状况了。但是运动过后会大量地失去水分而容易造成血液变得粘稠,所以千万不要忘记运动后要适时补充水分。
释放压力:有压力就要以各种方式尽快排散出去,听歌,玩游戏,打球,散步,大笑,找朋友倾诉等等,每天要让自己的心情爽朗没负担,这样不但血液不容易变粘稠,还可以预防亚健康呢
不要吃得太多:饮食应当均衡,营养成分应当适当,讲求杂食,再好的东西不能多。饮食量要掌握一个度,也不能太少,八九成饱就是度。饭前先喝汤也许是个控制食量的好办法。
第二控制危险因素。
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进展,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发生破裂后导致心脑血管事件。迄今为止还没有什么药物能够真正“软化血管”,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关键是抑制病变进展,稳定已经形成的斑块,不让斑块发生破裂就不会有急性血管事件的发生。严格控制血压至理想水平,服用有效调脂药物,控制糖尿病,改善胰岛素抵抗和异常代谢状态,戒烟。其中血压、血脂和血糖需要定期去医院检查,遵照医嘱规律服药。危险因素的控制与生活方式改变一样,应该终生进行。
血管“天敌”黑名单
1、餐餐大鱼大肉,血管容易堵。
三四十岁的人常在外面应酬,餐馆里的菜多用“高油、高盐、高糖”和“浓油赤酱”炮制出来,导致血管里的脂肪越来越多,容易将血管堵塞。
2、昼夜颠倒,打乱血管生物钟。
三十岁以上的人大多是单位的中流砥柱,不可避免地成为“熬夜族”。从养生角度来说,晚上11时到凌晨四五点钟,是保证肝脏代谢血流的时间。熬夜时,不止你自己,心脑血管的生物钟也会被打乱,导致体内过多地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让血管收缩、血液流动缓慢、黏稠度增加。长期“黑白颠倒”的人,患心脏病的风险会比正常人增加一倍。
3、一天两包烟,血管易“中毒”。
“吸烟是导致血管发生故障的元凶之一,哪怕你身体再好,一天两包烟,也肯定会给血管留毒,让它一天天脆弱下去。”研究表明,每天吸烟20支以上,冠心病风险会增加2—3倍。还有研究发现,熬夜时吸烟,会使血液的黏稠度比正常时升高8倍以上。
4、运动少,血管垃圾多。
下肢血管也很重要,但常被大家忽视。如果脑血管有问题,出现心脏病的几率是正常人的2—3倍,可如果下肢血管有问题,这几率就会变成4倍。正常人皮肤上每平方毫米约有600根毛细血管,平时只开放100—200根,多运动能让更多的毛细血管开放,促进血液微循环;而长期不运动,血管内的垃圾会逐渐累积,形成粥样硬化斑块这个“不定时炸弹”,还会影响到毛细血管供血,并且随时可能被引爆。
5、高血压、糖尿病拖累心脑血管。
没有症状或不加控制的高血压,是引发诸多血管病的导火索。高血压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几率是正常人的4—7倍。而高血糖不仅累及微血管,还会导致大血管病变,血糖高的人,脑卒中的发生率比正常人高2—3倍。
温馨提示:为方便患者就诊,我院推行全年无假日门诊。为了您诊疗不排队、不等待,不耽误您的工作时间,请提前网上或电话预约,拨打免费健康热线:028-68760707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