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诊疗项目 > 脑梗 >

脑梗塞ct影像表现

来源:成都西南脑科医院 点击拨打 点击咨询

  脑梗塞是较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占脑卒中的75%,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降低其病死率、致残率的关键。

  根据发病时间脑梗塞可分为5期: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期、早期慢性期、晚期慢性期。起病6小时以内的超急性期脑梗塞的诊断或提示诊断尤为重要。虽然螺旋CT灌注成像、MRI弥散加权成像和灌注加权成像对超急性和急性期脑梗塞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有一定的帮助。脑血管意外患者一般情况下均需行急诊CT平扫,以区分脑出血及脑梗塞,并指导下一步治疗,因此CT平扫仍是较常用的颅脑影像学检查方法。

  脑缺血引起一系列的细胞生化过程障碍,导致细胞内水分增加的细胞毒性水肿和血脑屏障的开放或破坏,而血脑屏障的开放或破坏将发生蛋白带着水分漏出血管外,细胞外水分增多,形成血管源性水肿。脑水肿是超急性期脑梗塞局部脑肿胀征和低密度征的病理基础。CT平扫出现以下几种征象可提示脑梗塞:脑动脉高密度征;豆状核模糊征;岛带征;脑实质低密度及局部脑肿胀征。

  一、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

  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的影像学征象,代表受累动脉内的血栓。一般好发于大脑中动脉起始部,血栓形成后可顺行性或逆行性发展形成数厘米长的质地较硬固态血块,导致血管腔闭塞、血流中断。

  诊断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要排除假阴性和假阳性,如果两侧都增高或一侧稍高于另一侧,而临床上无脑血管意外症状,应视为脑动脉硬化,其CT值一般在55小时U以下,呈条形“细眉状”影,一般基底动脉密度也同时增高。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CT值多在60-90小时U,呈僵硬的“杵状”影。

  二、豆状核模糊

  由于基底节的细胞毒性水肿所致,此征象说明近端的大脑中动脉闭塞使豆纹动脉血流受限,可见于梗死发作1小时之内。

  三、岛带征

  岛叶外侧缘灰白质消失的结果,此区是由大脑中动脉的岛段供应,对缺血较为敏感,因为它位于较远端区域,可以仅见于岛叶的前部或后部。

  四、低密度征

  脑实质密度降表现为脑灰质密度轻度降低,由于超早期梗死病变区的血管源性水肿比较轻,脑实质密度减低程度较小,因此,在观察时要用较窄的窗宽及合适的窗位,且双侧对比才能发现,当双侧相同部位CT值差值1.8小时U以上,在排除其他病变的基础上,可诊断超急性期脑梗塞。

  五、局部脑肿胀

  局部脑组织肿胀,表现为局部脑组织脑沟变浅、消失,脑组织表面光整,病灶呈扇形或斑片状。其病理基础是脑组织水肿形成的占位效应,根据病变部位及大小的不同,可以分别或同时出现以下征象:①基底池两侧不对称;②局部脑沟消失;③脑室受压变形,当病变位置靠近脑室时,相邻的脑室受压变窄。

  脑梗塞的影像学表现还是较为复杂的,不同的患者实际情况不同,那么CT表现也会有一些不同。建议在专业医院进行检查,并积极和医生沟通,争取尽早明确病症,治疗病症。成都西南脑科医院24小时健康热线:028-68760707,全体人员将竭诚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