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医院新闻 > 院内动态 >

患帕12+年,因初始症状为腰痛被误诊,明确诊断后经两次手术不抖也不僵了

来源:成都西南脑科医院 点击拨打 点击咨询

  临床上一些因腰痛去医院就诊的患者,多数被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可有的患者对症治疗后效果不理想,还出现了手抖。这些患者经过神经内科医生的详细检查会发现,其腰痛竟是帕金森病引起的。可能您要问了,帕金森病主要影响人的运动功能,为什么还会出现腰痛呢?其实这是因为帕金森病不仅有运动功能的损害,很多时候还伴有感觉异常。今年59岁的杨先生就是这样一个情况,一起来看看他患帕12+年的抗帕故事。

  12+年前,杨先生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上肢乏力伴腰痛,于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予对症治疗后效果不佳。随病情发展,逐渐出现左上肢不自主抖动,于多家医院就诊,均诊断为“帕金森”。刚开始服用抗帕药物效果很好,后药效逐渐缩短,发展到左下肢也开始不自主抖动。4+年前来到我院,行左侧手术后肢体抖动消失。后发展到右侧肢体也开始不自主抖动,右下肢行走拖曳,伴运动迟缓、肢体僵硬、口角歪斜,再次就诊我院。

  问:帕金森病腰痛是怎么回事?

  有些患者在确诊帕金森病前便出现腰背部疼痛常伴有站立姿势及步态的异常,但是进行腰椎部影像学检查时又无异常,事实上,出现这些疼痛还是跟帕金森病有关系的,主要是由于帕金森病所致的局部肌肉僵硬、姿势异常所引起:当患者平卧后,由于肌肉僵直程度减轻,疼痛可以明显缓解;背部前倾或异常步态行走时腰部疼痛加剧,并可伴有颈肩部疼痛、四肢酸胀。

  帕金森病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伴有腰痛症状时可加剧患者焦虑,因此早期明确诊断对患者进行治疗尤为重要。帕金森病是老年退行性变,腰痛可能存在多种病因,患者需及时专科就诊,并对其症状进行评估,从而对治疗方案进行选择,避免错过较好治疗时机导致病情加重。

  医生会诊

  杨先生以渐进性肢体抖动入院,这种情况已经12年了。4+年前他就来过一次,当时就诊断为帕金森病,以左侧肢体抖动僵硬为主,手术解决问题后,随病情发展迁延到了右侧肢体也出现了抖动,加重3+月。入院后经院内几位医生会诊,决定二次手术解决其右侧肢体问题。

  问:为什么帕金森一侧抖动做了手术后,还会发展到另一侧?为什么需要做两次手术?

  帕金森病是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症状包括静止性肢体震颤、运动失调、情绪和睡眠障碍、嗅觉改变等,目前仍无法。大多从一侧手部抖动开始,逐渐发展到一侧腿部,并随着疾病进展,发展到另一侧肢体。手术本身就是一次手术解决一侧肢体问题,总的来讲,这项技术是十分成熟的。

  技术介绍

  脑立体定向仪手术

  该技术是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计划)科研成果,由北京航天航空研究所、解放军海军总医院和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联合研制,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我院作为西南地区脑立体定向仪培训基地,以此技术为核心,并不定期有该项技术主要完成人赵全军教授(4月18日下周一来院)、解放军海军总医院尹丰教授等北京医生来院开展联合会诊及手术。

  手术通过CT或核磁共振融合,在三维空间下由手臂立体定向 ,迅速、准确利用微电极找到患者脑内震颤和僵硬细胞准确位置,类似于GPS定位下巡航导弹攻击目标,误差低于0.1毫米。再通过监测细胞水平信号,用一根比头发丝还要细的导针进行准确的神经修复,同时直接输入神经细胞因子修复受损多巴胺能神经元,达到临床功能性的恢复,生活自理的目的。

  技术优势

  01、不开刀、创伤小

  用影像学定位(CT、MRI)和立体定向仪引导来构建三维立体的脑部结构图,应用美国耶鲁大学的机器人动力机械臂,通过靶点定位后,动力机械臂能以0.1mm的重复精度保持稳定的轨迹,误差低于0.1毫米,确保手术准确无误。

  02、术后治疗立竿见影

  临床治疗案例15000余例,手术时间平均半个小时,只需局部麻醉,在患者清醒下进行,大多数患者于手术即可见效,即可进流食,病情较轻者第二天即可下床活动。

  03、定位准,并发症少

  解决了以往细胞刀毁损术等神经外科手术创伤大,靶点定位不准确,术后并发症多的弊端。

  手术后的杨先生

  第二次手术及药物康复等一系列相关治疗后,杨先生右侧肢体抖动僵硬、运动迟缓等症状明显减轻,对手术效果非常满意,自述感觉好了95%以上。

  杨先生术前术后对比

  写在较后的话:虽然帕金森病目前还不能,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药物、手术以及康复等方法来进行病情控制,所以帕金森患者们一定要积极面对、积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