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气候变化大,
暖中有寒,寒中有暖,暖寒交替。
由于天气变化大,
各种疾病发病明显增加,
尤其是脑中风病人骤增。
医生认为,目前,人们对脑中风的认识存在诸多误区,任何一个认识误区都有可能导致病情延误,甚至可能出现生命危险。
关于脑中风的9大谣言
1、老人才会得脑中风
医生辟谣:任何年龄都可能中风
临床资料显示三分之二以上的脑血管病次发病者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但这并不能说明年轻人就可高枕无忧。现在,脑血管病已经出现“年轻化”的趋势。任何年龄阶段都会发生脑中风,不分性别和年龄,只是原因不同而已。年轻人患中风的原因除了高血压、酗酒、吸烟、夜生活过度、高脂肪饮食外,还有代谢异常、血液病、心脏疾病等。纠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积极查找原发病并治疗,是年轻人远离中风的关键。
2、脑血管正常不会中风
医生辟谣:两成中风与脑血管无关
很多人认为,既然脑中风是脑部血管的问题,那只要脑血管检查正常,应该就不会发生脑中风了。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误区。其实,有20%的中风,不是因为脑血管本身的病变,许多心脏疾病的因素也会导致中风。
3、中风发病突然,无法预防
医生辟谣:中风发病前有很多先兆
中风发病前大多会有一次到多次的短暂脑缺血发作,俗称小中风。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单眼或双眼看不清东西,面部或单侧肢体麻木无力,说话不清楚,剧烈头痛等。一般发作仅持续几分钟便消失,极易被病人忽略。医生指出,一旦出现上述先兆,常预示着大中风的来临,需及时到医院就诊,不可延误。
4、颈动脉筛查=脑中风筛查
医生辟谣:脑中风筛查是综合过程
经常有患者说,他做了颈动脉筛查,等于就已经做了脑中风筛查。其实,脑中风筛查是一个综合过程,无论是脑血管筛查,还是颈动脉筛查,都只是其中一部分,是否发病还需要看其他因素。
5、阿斯匹林可以预防中风
医生辟谣:阿斯匹林对脑出血有害无利
很多人误以为,吃阿斯匹林可以预防中风。但其实,防脑中风需要综合疗法。阿斯匹林只能对部分缺血脑梗塞有效,而且也只是预防中的一环。相反,阿斯匹林对脑出血有害无利。因此,阿斯匹林必须遵医嘱服用,而且还需要服用降压、调脂、降血糖的药物。
6、轻微中风只需门诊治疗
医生辟谣:小中风也应引起重视
很多人认为,如果只是轻微中风,不需要住院治疗,在门诊输液治疗就行了。事实上,许多小中风就像大地震前的预警,是大中风的先兆,必须加以重视。即便是小中风,预后也常常不尽如人意,死亡率和复发率都较高。
7、输液比口服药更有效
医生辟谣:急性中风才需静脉用药
有些人迷信输液,以为中风时,输液比服药治疗放心更好。事实上,一般只有急性中风才需静脉用药。口服的抗血小板药、降脂药、稳定动脉硬化斑块的药才是治疗脑梗塞不可缺少的主力军。口服降压药,更是预防脑出血的重要手段。
8、治疗出院后可停药
医生辟谣:必须遵医嘱长期吃药
有些中风患者经过治疗出院后就把药停了,这样的复发率非常高。从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表可看出,中风复发的危险因素很多, 必须按医生指导长期吃药。而且,在卒中风险评分量表中,得分越高的患者越要坚持吃药。
9、安宫牛黄丸可化险为夷
医生辟谣:并非适用于中风患者
很多有老年人的家庭,总会常备几颗安宫牛黄丸,认为万一发生了中风,服用安宫牛黄丸就化险为夷。安宫牛黄丸具有清热解毒、镇惊开窍等功效,的确可用于中风昏迷及脑炎、脑膜炎、中毒性脑病、脑出血等疾病,但并非适用于中风患者。比如,昏迷患者喂服安宫牛黄丸,可能会发生呕吐导致吸入性肺炎或者窒息。因此,在没有医务人员指导下,不能随意用药。
送医需注意
切忌选择自驾车或出租车转运患者,脑中风的救治可以说是与时间赛跑,静脉溶栓时间窗短,必须在发病四小时内用上药,而动脉溶栓的“时间窗”则可以扩大到6小时内,介入机械取栓可扩大到发病8小时内。发生缺血性脑梗塞,必须争分夺秒送到有救治条件的医院抢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