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诊疗项目 > 三叉神经痛 >

正确认识三叉神经痛及其治疗方法!

来源:成都西南脑科医院 点击拨打 点击咨询

  三叉神经痛是以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出现的发作性剧痛为主要表现;女性略多,多在中年后起病,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疼痛部位常位于单侧,右侧多见;分布以三叉神经第Ⅱ、Ⅲ支分布区较常见,单纯Ⅰ支痛者少见。

  病因与发病机制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指具有临床症状,而各种检查未发现与发病有关的器质性或功能性病变者,其发病机制包括:

  ①外周学说:有三叉神经微血管压迫学说和三叉神经脱髓鞘学说。

  ②中枢学说:主要为癫痫样神经痛学说(neuralgia epileptiform)。

  继发性三叉神经痛

  ①位于桥小脑角和中颅窝的某些肿瘤、血管畸形、动脉瘤和蛛网膜炎等,其中以桥小脑角的表皮样囊肿较多见;

  ②抬高的岩骨嵴、圆孔或卵圆孔的狭窄等骨质发育异常;

  ③三叉神经炎症、多发性硬化、脑干或丘脑内某些器质性病变。

  临床表现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1.疼痛性质

  无先兆的骤然闪电样发作,呈刀割、烧灼、针刺或电击样,可有流泪、流涎、面部抽搐等伴随动作,常以手掌紧按面部或用力揉搓,长期可造成患侧面部皮肤粗糙、增厚,眉毛脱落、稀少。

  2.疼痛部位

  仅限于三叉神经分布区,多为单侧,以右侧为多,较常见于第Ⅱ、Ⅲ支分布区内,其次为单纯第Ⅱ或Ⅲ支,3支同时受累者少见,单纯第Ⅰ支受累者亦少见。

  3.疼痛持续时间

  每次发作历时1~2分钟后骤然停止,以白天为主,夜间减少。

  4.发作频率

  间歇性发作,可自行缓解,自然间歇期可达数月至数年;随病程延长发作频率增加,疼痛程度加重,自然间歇期缩短,甚至终日发作。

  5.疼痛触发点

  半数以上可有“触发点”或“扳机点”,常位于上唇、鼻翼、口角、门犬齿、上腭、颊黏膜等处;面部的机械性刺激,如谈话、进食、洗脸、刷牙或风吹等可引起发作。

  继发性三叉神经痛

  初始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症状,逐渐出现脑神经、小脑和脑干功能障碍,严重者可因颅内压增高而危及生命。

  如何检查

  神经系统检查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神经系统检查常无阳性体征;如发现三叉神经分布区的感觉障碍(尤其角膜反射迟钝或消失)或咀嚼肌无力萎缩、面瘫、听力下降等脑神经功能障碍,共济失调等神经系统异常,均要考虑继发性三叉神经痛。

  辅助检查

  CT和MRI有助于明确引起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颅内占位病变的性质;MRI的特殊序列有助于明确三叉神经痛的微血管压迫病因。

  诊断

  1.病史及症状

  常无预兆骤然出现的闪电式、短暂而剧烈的疼痛。如电灼样、针刺样、刀割样或撕裂样剧痛。病人常以手掌或毛巾紧按病侧面部或用力磨擦面部,以期减轻疼痛。严重者伴有面部肌肉反射性抽搐,口角牵向一侧,并有面部发红、结合膜充血、流泪、流涎等症状,又称"痛性抽搐"。每次发作仅持续数秒到1-2分钟即骤然停止。间歇期一切如常,发作频度可数日一次,或数分钟一次。

  2.体检发现

  神经系统检查多无阳性体征,但可有以下发现:

  板击点:病人面部三叉神经分布范围的某个区域内特别敏感,稍加触发即可 引起疼痛发作,以上下唇、鼻翼、颊部等常见,故称此区域为"板击点"。

  病人因痛而不洗脸、刷牙、进食,致面部、口腔卫生极差,精神抑郁、情绪消极。

  由于痛时经常磨擦面部皮肤致患侧面部皮肤粗糙,眉毛稀少或缺如。初起病人多疑为牙痛而误拔牙齿

  如何治疗

  (1)早期中医治疗:

  典型发作的三叉神经痛初起的时候,病因可以是任何一种,是致病损伤因素和自身修复抵抗因素的天平失去平衡的结果。传统的中医以人身的整体调理为特色,既可以减弱致病损伤因素,又可以增强自身修复抵抗力,理论上有痊愈的可能。尤其是炎症损伤型三叉神经痛通过中医调理和神经营养辅助在第一年内都有自愈的机会。但一年以上的各型三叉神经痛基本上都失去自愈的可能。

  (2)药物治疗:

  卡马西平是三叉神经痛的特效药,但是只能止痛,不能。对93%以上的患者有效。但对卡马西平过敏的患者不能服用,而且卡马西平对肝脏、肾脏、造血系统有毒性,服用后每两到三个月要定期到医院做血液检查。并且卡马西平有耐药现象,要达到相同的止痛放心,药量随时间必须不断增加,所以药物头晕,困倦的副作用会逐渐加重,直至不能耐受。

  (3)有创治疗:

  血管压迫型——微血管减压术(MVD)解除血管压迫。

  医生推荐

   主任医师 神经外科硕士

  成都西南脑科医院神经外科医生。成都市有突出贡献的优秀医生。成都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泸州医学院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四川省和成都市神经外科专委会委员,四川省和成都市两级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和成都市劳动鉴定委员会委员、成都市干部保健委员会医生组医生。1988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从事神经外科临床、教学和科研30余年来,先后多次评为成都市优秀共产党员、“十佳”服务明星、“四优”医务工作者,获四川省中医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成都市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二项,成都市卫生局优秀新技术一等奖三项,二等奖二项;共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参与著书二部。

  擅长:擅长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面瘫、脑血管病、颅内肿瘤、脑动脉瘤等神经疾病的神经外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