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中的袁大爷从2013年开始出现左手不自主抖动的症状,食指与拇指呈搓丸样动作,紧张时及劳累后加重,做随意动作时减轻或消失。袁大爷到当地人民医院就诊,被诊断为帕金森病,一直口服美多芭治疗。袁大爷说,起初药效能维持2小时左右,但后来渐渐不管用了。
患者及家属描述入院前症状
患病初期,袁大爷还能做些简单的工作。一年前,袁大爷的病情加重以后,生活一度无法自理。他说:“抖得一直不停,脚走路没劲,头昏,做不了什么事。”袁大爷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了一个多月后,不见起色,于是来到成都西南脑科医院寻求进一步治疗。
入院时,袁大爷左上肢抖动严重,左下肢抖动且无力,左侧肢体铅管样僵硬;行走时左上肢摆臂运动消失,左下肢拖曳,呈面具脸,多汗,大便干。左侧轮替试验、跟膝胫试验、对指试验缓慢笨拙,还伴有吐词不清、头晕症状。
尹丰术前查探患者
北京神经外科医生、成都西南脑科医院神经外科医生组成员尹丰分析,该患者65岁,肢体呈渐进性抖动,僵硬、运动迟缓,病程比较长。早期吃抗帕金森药物有用,后逐渐失效,严重影响生活自理能力,符合帕金森手术适应症,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患者描述手术过程
检查排除了凝血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等手术禁忌症后,袁大爷在局部麻醉下接受了无框架立体定向手术。对于手术过程,袁大爷回忆道:“呆了半来个小时,没下手术台的时候就发觉一点都不抖了,多舒服。”
患者术后左上肢灵活
患者术后行走正常
术后,袁大爷能够灵活转动手腕,虽然这对正常人来说是再简单不过的动作,但袁大爷已经很久没做过了。看到自己的变化,袁大爷精气神也变好了,说话分贝提高了不少。他说:“以前不行,就抖抖抖。握拳也有劲了,以前捏都捏不拢。这放心很明显,心里高兴啥子都对了。”
家属讲述患者术后情况
袁大爷女儿说:“我觉得爸爸这个(手术)还可以,解决了主要问题——抖。我们心里还是很高兴。手不抖了,脚走路也有力,胃口比以前要好一些。”
手术
通过CT和核磁共振融合,由手臂立体定向,以高于0.1毫米的精度迅速、准确利用微电极定位帕金森患者脑内震颤和僵硬细胞准确位置,通过监测细胞水平信号,用一根比头发丝还要细的导针进行准确地神经修复,同时直接输入神经细胞因子修复受损多巴胺能神经元,达到临床功能性的恢复的目的。
手术属于微创手术,只需局部麻醉,在患者清醒下进行,大多数患者于术中即可见效,病情较轻者第二天可下床活动。它解决了以为细胞刀毁损术等神经外科手术创伤大,靶点定位不准确,术后并发症多的弊端。
医生链接:尹丰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北京神经外科医生,成都西南脑科医院神经外科医生组成员。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1997年进入海军总医院,从事功能神经外科的基础研究和外科治疗工作。迄今完成包括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痉挛性斜颈、扭转痉挛等疾病在内的运动障碍疾病的外科治疗2000余例。曾获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机械工业部一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海军总医院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中青年人才奖。荣立三等功一次。入选海军总医院后备人才库,承担和参与多项级和军内课题,相关成果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
擅长:痉挛性斜颈、帕金森病、肌张力障碍等疾病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