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诊疗项目 > 帕金森 >

【患者实录】帕金森11年,翻身都困难,机器人术后患者激动得转圈

来源:成都西南脑科医院 点击拨打 点击咨询

  图片中的患者青女士今年47岁,但她已经患帕金森11年了。发病之初,她感觉左手臂胀痛,无力抬起,后来左手出现抖动症状,逐渐累及左下肢。来成都西南脑科医院之前,她的病情已经发展到肢体僵硬、震颤、无力,左下肢抖动尤其严重,无法独立行走,甚至不能自行翻身,伴有睡眠障碍。

  患者弟媳在照顾她

  患者检查时忍不住落泪

  青女士每天吃药5次,每次一又四分之一片美多芭,每次药效只持续1小时左右,且产生了严重的副作用——服药后身体疼痛、抽筋、手脚蜷缩。平时她都跪在床上,因为这样的姿势会让抖动症状稍微减轻一些。吃饭也是跪在床边吃,抖得不厉害的时候就赶紧吃几口,抖得太严重甚至没法吃饭。她的帕金森病情加重以后,丈夫也不能外出工作了,只能在生产队打点零工糊口,也方便照顾她。

  得了帕金森以后,原本很开朗的青女士变得自卑,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不愿意和别人交流。她说:“帕金森这个病太影响人了,不好意思出去,不好意思见人。”患病11年,丈夫的不离不弃,儿媳妇和弟媳妇的尽心照顾,让青女士内心愧疚。公公和婆婆平时在家帮忙干活。青女士生病后,不仅不能好好赡养他们,还依靠二老照顾,她觉得特别对不起两位老人。

  患者平时都跪在床上

  她想帮助家人做点事,只能靠增加服药次数和剂量来控制,但如此一来又陷入恶性循环。看到自己连走路、上厕所这些小事都需要家人帮忙,她觉得自己就像是一个废人。

  入院之前,青女士在家总是摔跤,尽管服药剂量很大然而还是无法控制病情,且产生了严重的副反应,自己还这么年轻就眼看着生活渐渐无法自理,她和家属意识到这个病不能继续拖了。她和丈夫把家里养的两头猪卖了,凑了些钱,一起来了成都。

  术后患者在病房高兴地转起了圈

  针对青女士的情况,成都西南脑科医院医生建议使用脑立体定向仪手术治疗。她其实对手术还有些顾虑,但看到医院其他帕金森病友的情况,和他们交流之后,她决定接受手术。

  术后患者抬腿、转脚腕等动作灵活

  青女士在手术台上呆了40多分钟,她描述当时的感受是:“局麻,人是清醒的,突然就不抖了,那心情不晓得有好开心。”术后,她的手握拳有力,抬腿等动作也灵活,高兴得在病房里转圈。她说:“好多年没有这样转过了,激动得流泪。”术后第5天,青女士准备出院了。出院之前,她专门给医院送了一面锦旗,上面写着“医德高尚,医术精湛”,这不仅是她住院期间的真实感受,也是医院每一个医务人员坚守的初心。

  出院当天,患者给医院送锦旗

  技术链接:手术

  手术是通过CT或核磁共振融合,由手臂立体定向,以高于0.1毫米的精度迅速、准确利用微电极定位帕金森患者脑内震颤和僵硬细胞准确位置,通过监测细胞水平信号,用一根比头发丝还要细的导针进行准确地神经修复,同时直接输入神经细胞因子修复受损多巴胺能神经元,达到临床功能性的恢复的目的。

  手术属于微创手术,只需局部麻醉,在患者清醒下进行,大多数患者于术中即可见效,病情较轻者第二天可下床活动。它解决了以为细胞刀毁损术等神经外科手术创伤大,靶点定位不准确,术后并发症多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