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4月11日,是第26个“世界帕金森病日”,这种常见的神经功能障碍疾病,主要影响中老年人,多在60岁以后发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四川帕金森病患者数量也在变多,今年67岁的苟阿姨就是其中之一。
苟阿姨 69岁 患帕金森病6+年
6+年前,苟阿姨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上肢不自主抖动,静止时明显,紧张时加重,到当地医院诊断为“帕金森”,予以药物治疗后抖动减轻。随病情进展,5+年前发展至左下肢,出现紧张时左下肢抖动。
3+年前,苟阿姨症状控制不佳,入我院予以调药等保守治疗后好转出院。随着药物作用时间逐渐缩短,治疗减退,1+年前开始偶尔出现右手不自主抖动、僵硬、运动迟缓。为求进一步治疗,再次就诊我院。
医生会诊
苟阿姨是第二次来院治疗了,这次来复诊,我们发现她的左上肢抖动明显加剧,而且伴有运动迟缓。经过院内几位医生联合会诊评估,与苟阿姨充分沟通后,决定由北京医生赵全军教授为她做脑立体定向仪手术,解决左侧肢体抖动及运动迟缓的问题。
技术介绍
脑立体定向仪手术
通过CT或核磁共振融合,在三维空间下由手臂立体定向 ,迅速、准确利用微电极找到患者脑内震颤和僵硬细胞准确位置,类似于GPS定位下巡航导弹攻击目标,误差低于0.1毫米。再通过监测细胞水平信号,用一根比头发丝还要细的导针进行准确的神经修复,同时直接输入神经细胞因子修复受损多巴胺能神经元,达到临床功能性的恢复,生活自理的目的。
技术优势
01不开刀、创伤小
用影像学定位(CT、MRI)和立体定向仪引导来构建三维立体的脑部结构图,应用美国耶鲁大学的机器人动力机械臂,通过靶点定位后,动力机械臂能以0.1mm的重复精度保持稳定的轨迹,误差低于0.1毫米,确保手术准确无误。
02术后治疗立竿见影
临床治疗案例15000余例,手术时间平均半个小时,只需局部麻醉,在患者清醒下进行,大多数患者于手术即可见效,即可进流食,病情较轻者第二天即可下床活动。
03定位准,并发症少
解决了以往细胞刀毁损术等神经外科手术创伤大,靶点定位不准确,术后并发症多的弊端。
赵全军教授在术中查看苟阿姨恢复情况
赵全军教授作为立体定位手术主要完成人,其成果已通过级医生技术鉴定,并列入计划课题,目前已研制成功五代医用外科机器人。
4月18日(下周一),赵全军教授也将再次从北京来到我院,与院内诸位医生一起造福更多帕金森患者。
手术后,苟阿姨告诉我们,她第一次手抖去医院是在广东,那里的老医生说这个病不好治,只有吃药控制。之后从广东回来就看到我们医院,这次来复诊,杨医生(苟阿姨的主管医生)说可以做这个手术。刚开始听到要做手术还是怕,医生们耐心和她沟通后才下定决心要做这个手术。手术后手不抖了,走路也稳了,对治治疗果非常满意。
手术后的苟阿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