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诊疗项目 > 帕金森 >

患“帕”十年,机器人定位手术研发人赵全军教授为其手术后终于不抖了!

来源:成都西南脑科医院 点击拨打 点击咨询

  提到机器人,我们能立刻联想到的就是高科技。脑立体定向仪技术,正是目前国际前沿尖端科学与医学结合下的产物。患帕金森病10年的郭先生,就在这一技术的研发人赵全军教授的主刀下不抖了,顺利出院,一起来看看吧。

郭先生的情况介绍

  郭先生今年62岁,在10多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走路时下肢拖拽,活动缓慢,右上肢震颤。在当地医院确诊为帕金森病,予以药物治疗。较开始郭先生还能够通过药物控制病情的发作,随着时间的推移药物逐渐失效,走路拖拽加重,来到我院寻求进一步治疗。

医生会诊

  在检查了郭先生的病情后,经我院帕金森课题组医生会诊,患者及家属同意后决定,由赵全军教授为患者做辅助无框架立体定位手术。手术前,赵全军教授亲自和患者沟通了手术的一些事项,他指出,药物治疗在帕金森患病初期是方法,但当药物逐渐失效,患病时间5年以上,就建议进行手术治疗了。

技术介绍  脑立体定向仪手术

  通过CT或核磁共振融合,在三维空间下由机器人手臂立体定向,在误差低于0.1毫米的精度下,能迅速、精准地利用微电极定位帕金森患者脑内震颤和僵硬细胞的准确位置。通过监测细胞水平信号,用一根比头发丝还要细的导针进行准确地神经毁损修复,同时直接输入神经细胞因子修复受损多巴胺能神经元,达到临床功能性的恢复,生活自理的目的。

  相较传统疗法,立体定位手术有定位准、不开刀、创伤小的优势。在患者的配合下,手术进行得非常成功。

  术中30分钟的时候,患者右下肢就能灵活自如地运动,右上肢也不再震颤;术后第二天,患者就自己下床行走了。

  手术获得了患者及其家属的高度肯定,对手术放心也非常满意,高高兴兴的出院了。

医生介绍

赵全军

主任医师/教授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杂志编委

中华医学研究杂志常务编委

中华医学实践杂志编委

北京市海淀区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医生库成员

海军神经内外科专业组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癫痫协会理事

  师从于我国癫痫外科四大创始人之一的刘宗惠大师,先后开展了其它锥体外系疾病和精神病的立体定向治疗,以及脑功能性疾病的神经干细胞移植等手术。机器人辅助无框架定位脑手术作为主要完成人,其成果已通过级医生技术鉴定,并列入计划课题,目前已研制成功五代医用外科机器人,其系列成果分别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华医学三等奖1项,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擅长:帕金森病的诊治、功能神经外科、顽固性癫痫的微创手术、脑功能性疾病的微电极引导立体定向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