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术前术后对比
患者杨先生今年40岁。他从19岁开始发现自己手总是抖,并逐渐发展到手和头部抖动,后来甚至影响穿衣、吃饭等日常活动。杨先生曾四处求医,正规医院开的药和民间偏方都尝试过,但是没有明显放心,有的方法甚至加重了病情。
2018年9月,杨先生第一次来到成都西南脑科医院后,经医生会诊,被确诊为特发性震颤。他在局麻下接受了单侧脑立体定向手术,目的在于解决右手和头部抖动的问题。术后,看到抖了20年终于“安分”下来的脑袋和右手,杨先生非常激动。
2019年6月,他再次来到医院,找到曾经为他做手术的张涵博士,希望能通过手术解决左手的抖动症状。
这次的手术结果和上次一样让杨先生开心不已。他说,虽然抖了20多年,但自己是比较乐观的,手术过程中也积极配合医生,手术过程大概30多分钟,术中就能感受到抖动症状慢慢停止,术后恢复几天感觉更加灵活了。拿水杯、穿衣服这些对以前的他来说非常困难的动作,现在他做起来也没问题。由于长期严重颤抖,杨先生的工作和生活都十分受限,而现在他可以拥抱崭新的人生了!
说到肢体抖动,很多人都会想到帕金森,其实不只是帕金森会出现抖动症状,特发性震颤也会。那么特发性震颤和帕金森有什么区别呢?
家族史因素。临床数据发现,特发性震颤的阳性家族史明显高于帕金森。
震颤方式不同。虽然这两种病都有震颤(抖动),但抖是特发性震颤的未一症状,而帕金森病除了抖,还有一些别的症状,如因肌肉僵直、动作缓慢、步态异常、面具脸等。此外,特发性震颤的震颤和帕金森的静止性震颤不同。静止性震颤是患者处于静态时,肢体会抖动,比如患者静坐时,手、脚也在抖,运动时抖动反而减轻;而特发性震颤一般是处于某姿势的时候出现震颤,称为姿势性震颤或动作性震颤,即动的时候出现震颤。
发病部位不同。帕金森病容易发生在手部、下肢和躯干,一般先从单侧肢体开始发病,再发展到对侧上肢、下肢。而特发性震颤主要是在手、前臂和头,躯干和下肢不容易受累。
医生链接:张涵
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北京常驻西南脑科医生,成都西南脑科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主任,毕业于吉林大学,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会员,四川省抗癫痫协会会员。原任职于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脑科医院、上海脑科医院、哈医大四院神经外科工作20多年。
擅长:帕金森、特发性震颤、癫痫、偏瘫、运动障碍、疼痛类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