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黎女士左手出现不自主抖动和乏力症状,情绪紧张激动时有加重现象。她到当地医院神经内科就诊,被诊断为帕金森病。住院治疗了半个月,但黎女士感觉放心不好,就回家了。
到了2013年,她感觉左手抖动更严重了,而且左脚也开始抖,到广州某医院仍然被诊断为“帕金森病”,口服多巴丝肼片治疗,每次1片,每天两次,能有效控制症状。
但这种情况并没有持续多久。
患者黎女士术前
从2017年开始,黎女士发现每次吃了药,药效不如从前,甚至身体还有其它副反应——左手左脚疼痛。这时的黎女士症状也加重了:右侧肢体出现抖动,全身僵硬,走路和转身缓慢。生活起居受到很大影响。她以前较喜欢的广场舞也没办法继续跳了。
她把多巴丝肼片调整为每次1片、每天4次,希望能通过加大药量来控制帕金森症状,但每次药效只能维持半小时到3小时不等,有时候则根本不能缓解症状。
2018年下半年,黎女士连翻身、起床都困难了,生活一度不能自理。说话也不清晰,左边身体疼痛加剧,晚上睡不好,精神差,食欲也差。
患者术后
自从生活不能自理以后,她的日常生活都由妹妹来照顾。时间一长,黎女士心里觉得特别愧疚,拖累了妹妹,所以还是要继续找医院治疗。2018年12月,她和妹妹一起来了成都,在局麻下接受了脑立体定向仪微创手术。
患者完整情况
患者完整情况她的这场手术大约40分钟。过程中她是清醒的,能和医生沟通。她说:“在手术台上就慢慢不抖了。”术后,黎女士抖动症状消失,肢体僵硬症状大大缓解,拿东西、走路轻松了许多。她给病区医护人员送锦旗的时候特别开心,因为她觉得“回去跳广场舞有希望了。”
医生链接:尹丰
北京神经外科医生
成都西南脑科医院神经外科医生组成员。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1997年进入海军总医院,从事功能神经外科的基础研究和外科治疗工作。迄今完成包括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痉挛性斜颈、扭转痉挛等疾病在内的运动障碍疾病的外科治疗2000余例。曾获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机械工业部一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海军总医院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中青年人才奖。荣立三等功一次。入选海军总医院后备人才库,承担和参与多项级和军内课题,相关成果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
擅长:痉挛性斜颈、帕金森病、肌张力障碍等疾病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