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孩子在一周岁的时候,家长就应该教导他们该走路了,宝宝一周岁左右的时候就应该会走路。所以说一岁半的宝宝还不会走路,这是不正常的现象,主要还有是这几个原因引起的。
一、孩子不会走路与下肢肌肉发育有联系
孩子普遍在10~15个月左右就会走路了,有的宝宝却会有一定的推迟。这是跟孩子发育的早晚有关,孩子发育的稍微晚一些,下肢的肌肉力量不能很好的支撑整个身体,宝宝不容易学会站立走路。宝宝如果缺钙,应该及时补钙,促进宝宝的骨骼发育,早点会走路。
二、不会走路与小脑发育有联系,小心患上小儿脑瘫。
孩子走路晚与智商没有直接联系。孩子不会走路,与宝宝的平衡性有关系。宝宝的平衡性和小脑发育有关系。小脑的作用是用来更好的调节身体的平衡性,这也就说明孩子的小脑发育好,就能更快的调节手脚的平衡性,孩子就能更快的学会走路。反之孩子的小脑发育慢,孩子学会走路的时间就会延迟。小儿脑瘫也会导致宝宝不会走路,或者不会说话等行动障碍和语言障碍,严重影响孩子生长和发育。
三、冬天出生的宝宝走路较晚
冬天出生的宝宝,到了1岁左右是走路的关键时期,但是冬天的宝宝穿的比较厚,家长怕地板凉都不让孩子爬行。宝宝的四肢活动不方便,经常不爬行影响骨骼的锻炼灵活。
孩子较迟在1岁半的时候,走路就应该稳当了,如果你的孩子还是走路不稳当,就需要在上面的原因里找找你的孩子现在走路遇到了的问题了。家长们可以寻求专业医生建议,找到问题所在,寻求正确的治疗和训练方式,帮助宝宝恢复正常走路。
张清 主治医师 内科专业
成都西南脑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从事内科临床诊疗与工作20余年,曾经就职于南京多家医院,在临床工作中使用抗癫痫新药配合VNS治疗难治性癫痫取得了良好的放心。
擅长:对儿童癫痫的早期诊断与干预颇有建树,在治疗脑性瘫痪引起的癫痫、脑功能障碍、发育异常等后遗症有一定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