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宝宝在学走路的阶段,或多或少会有踮脚尖的动作出现,有些妈妈听说小儿足尖走路有可能是脑瘫的表现,就难免担心是不是宝宝的身体或发育进程出问题了......
一般而言,多数踮脚尖的孩子大约在两岁之前就会改掉这一习惯,三岁后若仍不见改善,就有较大可能是病理性因素。
如何区分正常与异常?
有些宝宝在学步时期,会出现踮脚尖走路的行为,这到底是正常还是异常状况?以下分别论述。正常情形。父母可通过观察宝宝踮脚尖走路的频率,来判断是否为异常现象。若宝宝有时用踮脚尖的方式走路,有时又恢复正常状态,则无需担忧。一般来说,宝宝大约在四岁之后运动协调能力才发展成熟,在此之前走路走不稳都不用过度担心。但是如果宝宝长期的不会走路就要引起重视了,可能是脑瘫引起的踮脚尖走路。
踮脚尖走路又称为尖足,尖足是小儿脑瘫的一种表现症状,脑瘫的主要原因有早产、难产、窒息、缺氧、小儿黄疸等因素,主要引起的是孩子肢体上的运动障碍以及姿势异常,孩子目前走路时脚后跟不着地就是由于肢体痉挛造成的,也就是下肢肌张力高的表现。
宝宝踮脚尖走路可能是脑瘫导致的
主要就是脑瘫患儿异常增高的肌张力所致。脑瘫患儿因为大脑受到损害,而大脑恰恰对人类的肌张力能起到兴奋作用,大脑一旦损则肌张力会异常,肌张力增高也会干扰肌力的正常发挥,使肢体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出现尖足交叉畸形等步态。
一般尖足的治疗主要解决是肢体痉挛的问题,术后再配合康复训练,恢复情况会比较乐观。具体来说,手术通过对脊髓神经后跟的处理,调整患儿的肌张力,使痉挛肌肉的肌张力尽量接近正常状态,可以长期、稳定、彻底地解决患儿肌肉痉挛的痛苦,对于尖足患者来说较为适合。
温馨提示:如果您看了本文后仍有什么不清楚或者想要深入了解的地方,可点击线咨询或拨打24小时免费热线:028-68760707进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