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不统计,中国目前有600万脑瘫患者,每1000个新生儿中就有两个脑瘫患儿。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认为脑瘫患儿的脑神经细胞损伤是不可逆转的,因而疏于治疗。朱嘉(化名)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他患痉挛型脑瘫21年未采取正规治疗措施,一直在家到21岁。
21年前,朱嘉出生时有缺氧史,后检查出患了脑瘫,却一直没有采取正规治疗措施,就在家里呆到了21岁。家长想到孩子这病一直拖着也不是办法,还是决定带他到医院看一下。就这样,21岁的朱嘉来到了我院寻求治疗。
医生会诊
我院院特需医生,解放军(北京)海军总医院神经外科教授尹丰博士为患者看诊发现,患者以四肢、头部不自主痉挛,紧张时尤为明显,四肢活动不灵活,双手抓握物困难,行走缓慢,言语吐字简单、模糊为主要表现,并且走路时手脚不能放松,手指肌肉僵硬,诊断为痉挛型脑瘫,决定为其做脑立体定向仪手术。
患者家属提问
Q:痉挛型脑瘫是什么?
A:痉挛型脑瘫占脑瘫的 60% 以上,表现为肢体肌肉痉挛、僵硬。由于大脑的损害,对脊髓和周围神经的抑制作用减低或消失,造成神经过度兴奋(牵张反射增强),使肌肉痉挛。上肢的主要表现为屈肘、屈腕、拇指内收以及其他手指屈曲伸不直。下肢的主要表现为双腿交叉(剪刀步),屈髋(翘屁股)、屈膝(腿伸不直)、脚跟不能着地、足内翻、足趾屈曲或上翘等。此种类型的脑瘫较适合手术治疗。
Q:我们常听说扭转性痉挛,和痉挛性脑瘫有什么区别吗?
A:痉挛型脑瘫一般以窒息与低体重儿易发本型,其病损部位主要在大脑皮层运动区的锥体系统,其特点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踝阵挛阳性,巴氏征阳性,肢体活动受限。与痉挛型脑瘫一样也是表现为肌张力高的扭转痉挛,是极易发生混淆的。
痉挛型脑瘫的特点
痉挛型脑瘫患者上肢表现为肘关节屈曲内收,肘腕关节屈曲,握拳拇指内收,紧握于掌心中。两上肢运动笨拙、僵硬、不协调。两下肢僵直,内收呈交叉状,髋关节内旋,踝关节跖屈。扶站时。两足下垂、内翻,足尖着地,足底不能踩平,走路时呈剪刀样步态。其步幅小,用足尖行走,不能奔跑。 痉挛型脑瘫患者的痉挛症状常在用力和激动时加重,安静入睡时减轻。由于关节痉挛,自主运动十分困难。偏瘫者为环形步态,因其患侧伸直而难于屈曲,行走时需将骨盆抬高。下肢向外做半圆形旋转动作。
扭转痉挛是一组以躯干或(和)四肢发作性肌张力扭转性增高为表现的椎体外系疾病。这是一种常见于青少年身上的疾病,全身性肌张力障碍是其典型表现,临床上表现为颈部、四肢、躯干甚至是全身的剧烈、不自主的扭转,手足的过伸或过曲,其扭转动作往往十分缓慢,间歇重复出现。
扭转痉挛的特点:
扭转痉挛患者的肌张力表现异常,主要是精神紧张引起的,在睡觉时间放松的情况之下,其形体可以表现为正常,一般身体成软态。
搞清楚了两者的区别,就能够有效避免不必要的治疗误区。
技术介绍
脑立体定向仪技术
通过CT或核磁共振融合,在三维空间下由手臂立体定向下(比喻:GPS定位下巡航导弹攻击目标类似),误差低于0.1毫米,能迅速、准确利用微电极定位患者脑内震颤和僵硬细胞准确位置,通过监测细胞水平信号,用一根比头发丝还要细的导针进行准确地神经毁损修复,同时直接输入神经细胞因子修复受损多巴胺能神经元,达到临床功能性的恢复,生活自理的目的。
技术优势
1、不开刀、创伤小
用影像学定位(CT、MRI或DSA)和立体定向仪引导来构建三维立体的脑部结构图,应用美国耶鲁大学的机器人动力机械臂,通过靶点定位后,动力机械臂能以0.1mm的重复精度保持稳定的轨迹,误差低于0.1毫米,确保手术准确无误。
2、术后治疗立竿见影
临床治疗案例15000余例,并发症发生率< 0.5%。手术时间平均半个小时,只需局部麻醉,在患者清醒下进行,大多数患者于手术即可见效,即可进流食,病情较轻者第二天即可下床活动。
3、定位准,并发症少
解决了以往细胞刀毁损术等手术创伤大,靶点定位不准确,术后并发症多的弊端。
患者术后
手术非常成功,术后第三天患者就已经能够下床走动了,四肢放松,也没有术前手指、脚趾无法打直的情况了。患者及家属对这次治疗放心非常满意,希望通过后期的康复治疗能够尽快康复。
医生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