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岁的宝宝学走路出现踮脚这样的现象,一般是正常的,刚开始学走,宝宝会用脚尖试探着行走,是生长发育必经阶段。这个时候的宝宝刚学走路,重心并不稳,所以身体是向前倾的,小腿的肌肉也比较紧张,身体的协调度不够,对不同的地面还没适应,缺乏触地感,从而产生了踮脚尖这种走路方式。
但是,如果宝宝长期足尖着地不消退,并且有伴随运动发育落后,听力不明显或者有一些其他的异常姿势的话,要谨防存在一定程度的脑损伤或脑发育异常,属于病理性尖足,应该引起重视。
如何区分正常与异常尖足?
正常情形
若宝宝有时用踮脚尖的方式走路,有时又恢复正常状态,则无需担忧。一般来说,宝宝大约在四岁之后运动协调能力才发展成熟,在此之前走路走不稳都不用过度担心。以下两种状况非常常见,但皆属正常
状况一:一走路就踮脚尖,但站立不动时就踩平,或者也可以蹲得很好。
状况二:有时候踮脚尖,有时候又正常走路。
异常情形
先天足部异常或者是脑部疾病也可引起孩子尖足的情况,孩子在走路异常时,会有其他的异常出现。若是这类病理性原因引起的,在孩子还没学走路前,脚的活动或像是帮他穿鞋子的时候可能就会出现异常信号。
父母应仔细观察宝宝走路是否出现一拐一拐的跛行现象,或躺在床上踢脚时,看宝宝是否能对称地踢。除此之外,也可压一压宝宝腿部各部位,看看宝宝是否会有疼痛的反应。一般而言,如果只是突然出现的步态异常,但毫无其他异状,如食欲变差、体能变差等情况,且能较快恢复正常,则无需太过担心。反之,如果孩子在出现了尖足的情况下,还伴随姿势异常、语言异常等,那么就要高度警惕了。
温馨提示:您看了我们的文章后,如果想要深入了解疾病相关情况或者其他脑部疾病问题,可点击在线咨询或拨打24小时免费热线:028-6876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