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脑梗塞是一种直径不超过1.5厘米的小梗死灶。这种梗死多发生在大脑深部的基底节区及脑干等部位。这些部位的深穿支动脉阻塞,发生小范围的局灶性脑组织缺血、坏死便称为腔隙性脑梗塞。
因梗塞的血管不同,常表现不同的神经系统症状,临床上较常见的是头痛、头晕、失眠、健忘、肢体麻木、动作失调、发音困难——笨手综合征,严重时可发生痴呆、偏瘫、失语等。
腔隙性脑梗塞常见的原因还是高血压动脉硬化,长期高血压造成脑内小动脉血管壁变性,管腔变窄,在某种血流动力学因素或血液万分变化的诱因下发生小动脉的闭塞。
怎样诊断腔隙性脑梗塞?
(1) 多在50岁以上发病,常有长期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脏病史。
(2) 起病较缓慢,症状在数小时或数天达高峰。
(3) 临床症状较轻,多无头痛、呕吐及意识障碍。
(4) 神经系统体征较局限单纯,如纯运动性偏瘫,纯感觉性卒中,共济失调性轻瘫,呐吃手笨拙综合征等。
(4) 脑电图、脑脊液、脑血管造影等辅助检查无异常。
(5) CT可确诊。常有3~10毫米的低密度区,小于2毫米的病灶CT不能显示。
给腔梗高危患者的建议
中老年特别是有长期高血压、糖尿病、中风家族史等危险因素的人,突然出现以上描述的常见腔隙综合征症状,要考虑腔隙性脑梗塞发生的可能,尽快去医院进一步行头颅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诊断。由于MRI检查相比CT能更快、更准确地发现腔隙病灶。
控制疾病危险因素是腔隙性脑梗塞的主要预防手段。高血压是腔隙性脑梗塞的重要危险因素,将增加8倍的风险,此外吸烟增加5.6倍,糖尿病增加1.3倍;而经常适度锻炼可使风险减少60%~70%。因此,建议积极控制高血压等基础疾病,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坚持服用抗血小板聚积类药物,定期去医院就诊和检查。
温馨提示:腔隙性脑梗塞可以发展为严重的脑梗塞,所以确系腔隙性脑梗塞,无论是否出现过神经系统症状或体征,均应规范化预防治疗。成都西南脑科医院24小时健康热线:028-68760707,全体医务人员随时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