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萎缩是指横纹肌营养障碍,肌肉纤维变细甚至消失,导致肌肉体积缩小,多由肌肉本身的疾患、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所致,主要的病因有:神经源性肌肉萎缩、肌源性肌肉萎缩、废用性肌肉萎缩和其他原因肌肉萎缩。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神经源性肌肉萎缩:
通俗地讲,就是由于神经系统出了问题,或者受到损伤,而造成受损部位之下的,神经支配的相应区域的肌肉萎缩。所以神经本身治不好,不能恢复功能,肌肉的萎缩就不可能恢复。而神经细胞又不象骨骼细胞一样损伤了会再生,所以治疗的难度也就相当大。
肌源性肌肉萎缩:
这是由于肌肉本身的病变造成的肌肉萎缩,比如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可能还包括其他一些因素,如肩带或面肩肱型的肌营养不良患者,通过形态学检查证实为脊髓型肌肉萎缩。用微电极技术检查患肌营养不良的动物,显示机能性失神经肌纤维者约占1/3。
废用性肌肉萎缩:
这种肌肉萎缩较常见,治疗起来会花费时间和吃苦受累,但是比较容易。
肌肉要想维持它的功能和形态,也就是力量的大小和体积,就必须经常给予运动刺激。如果48-72小时没有重复上一次的运动刺激,那么力量就不能维持在上次练习的水平了。换句好理解的话就是:只要两三天没有练习,肌肉的力量就会下降,不能保持原来的状态。(所以长期卧床的患者,因为下肢没有走路这种刺激,就会出现肌肉萎缩。
其实认识肌肉萎缩的发病原因对于我们来说都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能够帮助我们平时进行更有针对性的预防,尽量的远离这种疾病的发生。当然,如果已经患病,那么找出具体病因也有助于后期的专业治疗,能够更好地帮助患者恢复。
治疗肌肉萎缩:脑立体定向仪+神经调控技术广受赞誉
““脑外手术系统+神经调控技术,采用现代化影像学定位(CT、MRI或DSA)和立体定向仪引导,通过对患者颅脑进行细致的扫描,配合彩色多普勒影像仪来构建四维立体脑部结构图,通过生物探测系统、微电极超显微系统、神经电生理信号系统,定位脑位异常,来确定需要进行手术的部位。该技术拓宽了应用范围、提高了手术安性、减轻了病人痛苦,受到了广大患者的好评与赞誉。
温馨提示:您看了我们的文章后,如果想要深入了解疾病相关情况,可点击在线咨询或拨打24小时健康热线:028-68760707,成都西南脑科医院全体医务人员随时为您服务!